首頁 > 圖片故事 >

中國第一條國際鐵路:剪子橋的故事
2015-03-11 

查看原圖
 看到剪刀落地的造型后,鮑爾·波登靈光突現,腦子里頓時就有了建橋的思路——直到今天,人字橋依然有一個別名,叫做剪子橋。

 據當時的資料記載,為了修筑這段全長67米的橋梁,800多中國勞工犧牲于此——平均每一米橋面就背負著12個勞工的生命。

 日軍憑借空中優(yōu)勢,對滇越鐵路實施了狂轟濫炸。而作為滇越鐵路的咽喉,人字橋首當其沖成為了轟炸的目標。

 在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四岔河河谷間,佇立著一座聞名中外的鐵路橋梁。 遠遠看去,它如同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字挺立在河谷之間,又像一把鋒利的剪刀直插兩側崖壁。這座鐵橋就是滇越鐵路上的工程奇跡,世界鐵路橋梁建筑的經典工程——人字橋。

 人字橋竣工于1908年,180噸重的橋身、2萬多鋼鐵部件全由鉚釘鉚合而成,沒有使用任何焊接工藝。整座橋梁十分堅固,100多年的風雨侵蝕也未曾改變它的容顏,甚至連橋上的鉚釘都沒有脫落過一個。

 當時的人們?yōu)槭裁匆藿ㄈ俗謽??是誰如此大膽地采用了這樣的設計形式?而在運輸能力并不發(fā)達的當時,這些鋼鐵部件又是如何被搬運上山的?關于人字橋,有太多的疑問縈繞。

 源自剪刀落地的設計靈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僻處一隅的邊陲云南,以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吸引來了列強的目光。“要開礦,先通路”——在1898年,法國殖民者從清政府手中搶占了滇越鐵路的筑路權。按照原定的設計,滇越鐵路本不會從崎嶇多山的云南南部經過??捎捎谠阼F路勘線之初,工程就遭到了沿途居民的強烈反抗,后來,線路幾經更改,最終進入荒無人煙的“蒙自—屏邊”山區(qū)。

 就景致而言,鐵路經過的地方山勢險峻、景色壯麗,然而從施工的角度來看,壯麗的景色往往就意味著工程的艱難。

 當鐵路從蒙自一路向南延伸,抵達地勢險惡的屏邊縣四岔河谷時,一個鐵路工程的世界級難題頓時擺在了施工方面前:如何在相距約70米、深200米的河谷間架設一座橋梁,以連接兩端隧道?最初試驗的幾種方法皆以失敗告終。無可奈何的法國人只好將這里的險峻地形拍攝下來,寄回國內,從全法國征集橋梁設計方案——幾個月后,一份“肋式三鉸拱鋼梁鐵路橋”的設計在幾十種方案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這個方案的設計者,就是法國著名橋梁設計師鮑爾·波登。

 關于鮑爾·波登的設計方案,還有個有趣的傳說:剛接觸設計時鮑爾·波登也沒有任何頭緒,直到有一天他不慎將剪刀碰落在地——兩個張開的剪刃恰好交叉插在地上,支撐起了整個身子。看到剪刀落地的造型后,鮑爾·波登靈光突現,腦子里頓時就有了建橋的思路——直到今天,人字橋依然有一個別名,叫做剪子橋。

 當然,傳說是有趣的,可真實的設計方案遠不止這樣簡單。鮑爾·波登之所以能夠設計出人字橋,跟他以前的經驗不無關系。在提交人字橋設計方案之前,他就已經在法國設計出了類似風格的威敖鐵路高架橋,這座建成于1902年,總長410米,跨越比利牛斯山威敖河谷的鋼鐵大橋為鮑爾·波登帶來了聲望,更讓他獲得了更多創(chuàng)新實踐的勇氣。

 八百壯士的無字豐碑

 人字橋雖然由法國工程師設計,但最終卻是中國工人用血肉建成的。據當時的資料記載,為了修筑這段總長67米的橋梁,800多中國勞工犧牲于此——平均每一米橋面就背負著12個勞工的生命。

 為了能在深谷中架起這座鋼鐵橋,法國人先在國內將所有部件鑄好,每個鋼鐵部件的設計重量都限制在100公斤以內,長度大多為1.2米到1.5米,方便之后的人力搬運。

 鑄好后的橋梁部件先經海運到越南,再通過紅河航道進入中國云南。云南省山高路陡,那些被法國滇越鐵路建設公司征用的幾百名中國勞工,用盡氣力,扛著沉重的橋梁部件、施工材料和機械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中前行。當時的《工程報告》曾描述了這個場景:“可憐的中國人排成一隊,相互之間,平均間隔3米,來馱運這兩條不可切斷的鋼纜。幾百米長的隊伍就好像一條長長的巨龍,不分晝夜地在山間、陡坡上蠕動”。這里說到的鋼纜,就是用來起吊橋梁拱臂的。鋼纜每根長355米,重5000多公斤。單單是為了搬運它,200名勞工整整花了3天3夜時間,不少工人就這樣累死在了路上。

 不僅是搬運物資,那些懸崖上的無數炮眼,也是勞工們腰系繩索,懸在半空中一錘一錘鑿打出來的。打孔作業(yè)時勞工們全部赤身裸體,都不敢穿衣服,原因就是怕衣服被大風撩起,掛在巖石、樹枝上,造成危險??煽v使這樣,仍然還是有很多人因為繩索磨斷,或被石塊擊落,摔死谷中,尸體順著河水飄走。

 在工程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鉚合橋梁部件時,場面更是驚險無比。勞工們被懸吊在半空中,一錘接一錘將橋體部件砸擊鉚合。由于沒有其他任何承重設備,當用力過猛的時候,繩索扭斷,人就一下子掉入了深谷中。剛開始時勞工們都不愿冒生命危險去干,監(jiān)工們就開出巨賞:每向鉚釘砸一錘,就給一塊大洋。在重金的誘惑下,勞工們才又開始施工。由于工作強度非常大,勞工們每打上十幾錘就要被拉上來休息一會兒,可是也有一些黑心工頭,不但不把勞工拉上來休息,反而用刀把繩子割斷,在勞工摔死之后找工程方賠錢,據為己有。

 就這樣,整個工程歷時20個月零26天,人字橋終于竣工。它成為世界橋梁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成為800多名中國勞工的無字墓碑。在《滇越鐵路人字橋碑記》上,有這樣一句話:“修橋過程中死去中國路工800余名,通稱‘滇越鐵路人字橋八百壯士’”。是他們,用血肉之軀,書寫出了一個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間的“人”字,造就了這座不朽的鋼鐵豐碑。

 抗日戰(zhàn)爭與“功勛橋”之名

 在民間流傳頗廣的“云南十八怪”中,有一句“火車沒有汽車快,不通國內通國外”的笑談,說的就是滇越鐵路。滇越鐵路是云南史上第一條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國際鐵路,它北起中國云南昆明,南抵越南海防港,全長855公里,軌距為1米(現今通行的標準軌距為1.435米),所以也被叫做米軌鐵路。由于鐵路修筑在高山深谷之間,坡陡彎急,橋梁隧道密布,運行其上的老式蒸汽機車最高時速也只有四五十公里,是典型的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抗戰(zhàn)時期,重要的鐵路線

 抗戰(zhàn)時期,重要的鐵路線

 滇越鐵路是以“一顆道釘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條命”的代價修完的,它身上背負著沉甸甸的歷史。作為其標志性工程的人字橋,更是親歷了近現代中國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護國運動、抗日戰(zhàn)爭、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人字橋承載的榮辱與滄桑勝過世界上任何一條鐵路橋梁,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而它最精彩的時刻,就出現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隨著上海、廣州、香港等沿海口岸的相繼淪陷,滇越鐵路成為當時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的唯一通道。無數物資、軍火通過滇越鐵路到達昆明,再轉運各地。這條對戰(zhàn)局有著重要影響的交通命脈,自然被日軍視作眼中釘、肉中刺,于是,一系列的轟炸開始了,日軍憑借空中優(yōu)勢,對滇越鐵路實施了狂轟濫炸。而作為滇越鐵路的咽喉,人字橋首當其沖成為了轟炸的目標。

 鐵軌

 鐵軌

 1939年12月至1940年8月,日軍先后派出飛機625架次,投彈數千枚,猛烈轟炸人字橋。由于人字橋位于兩山峭壁之間,日軍飛機不敢過低俯沖,再加上我守橋防空部隊的拼死護衛(wèi),盡管四周被炸得草木絕跡,但硝煙散盡后大橋竟未傷分毫,仍奇跡般地傲立于絕壁之上。一車車物資通過大橋運抵抗戰(zhàn)后方,有力地支援了整場戰(zhàn)爭,而人字橋“功勛橋”的名稱也正是在此時獲得的。

 文 肖婷婷  圖 王建福  劉原森
相關圖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