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皖江第一隧”迎來新進展。記者獲悉,蕪湖城南過江隧道左、右線盾構機均已通過長江江底最低點,由下坡改為向上坡掘進,盾構掘進效率提高至每天約4米。同時,雙線隧道累計掘進近5000米。
蕪湖城南過江隧道呈現(xiàn)“長距巖高水壓大”、“地層復雜控制難”、“穿越斷層風險高”、“可燃氣體灘底藏”等施工難點。自盾構機始發(fā)以來,已在10余種混合地層中穿越過,地層軟硬不均,種類繁多,堪稱盾構掘進的“地質博物館”。其中,最硬的是石英砂巖地層,巖石硬度最高達113.4兆帕;最黏的是泥質粉砂巖地層,黏性如膠泥一般。
針對地質難題這塊“硬骨頭”,300多名建設者們協(xié)力攻關。建設團隊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等多位知名專家,先后組織召開1次院士專家會、13次集團內部專家會和21次行業(yè)內專家會,借助專家建議,運用科技破解難題,結合現(xiàn)場實際進行反復試驗論證,不斷對刀具、檢測設備進行改進,最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掘進方案,確保隧道施工保持在安全平穩(wěn)的軌道上。
蕪湖城南過江隧道北連鳩江區(qū)濱江大道南,下穿長江,南接弋江區(qū)大工山路,設計為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80千米,全長約5.96千米。其中有3.96千米采用盾構隧道形式穿越長江。
建成通車后,對推動蕪湖擁江發(fā)展,聯(lián)通安徽皖江江北、江南新興產業(yè)集中區(qū),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隧道建設者們將繼續(xù)迎難而上,持續(xù)推動盾構機平穩(wěn)向前推進,確保隧道順利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