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宜昌至涪陵高鐵(宜昌段)暨宜昌長江公鐵大橋開工,由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設計、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全線預計2030年底建成。屆時,宜昌至重慶的出行時間將由原來的4至5小時壓縮到2小時左右。
大橋效果圖
上走高鐵,下走汽車,輕軌兩邊跑
宜昌長江公鐵大橋是宜涪高鐵(宜昌段)關(guān)鍵工程,大橋為主跨800米的斜拉橋,上層建4線鐵路,下層建6車道城市主干道、輕軌在兩側(cè),是世界上首座鐵路在上、公軌在下的公鐵軌三用鋼桁梁斜拉橋。
主梁橫斷面效果圖
“這種鐵路在上、公路和軌道交通在下的結(jié)構(gòu)形式在國內(nèi)極為少見,在國際上也屬于稀有案例。”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王碧波介紹,這一設計既解決了交通布局問題,又保證了城市道路銜接順暢,并減少對既有鐵路影響。
這種獨特設計讓大橋創(chuàng)下了多項世界紀錄:世界上鐵路和軌道交通線數(shù)最多的公鐵合建橋梁,世界首座采用分離式四主桁鋼桁梁的橋梁,世界首座鐵路在上、公路和軌道交通在下布置的斜拉橋,世界首座采用獨柱式鋼混組合混合橋塔的鐵路斜拉橋。
采取措施減少對中華鱘和疏花水柏枝影響
大橋建設環(huán)境復雜,涉及中華鱘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和實驗區(qū),鄰近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生長區(qū)、航空限高、深厚卵石覆蓋層、沿江高鐵與呼南高鐵間插入引入宜昌東站的聯(lián)絡線等多重限制因素。
為此,設計和施工團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項目團隊提出了在宜萬鐵路下游56.5米處,采用主跨800米鋼桁梁斜拉橋跨越中華鱘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在10月至12月中華鱘的繁殖期,盡量避免振動施工;同時對疏花水柏枝進行移植,減少對生態(tài)的影響。
建成后宜昌至重慶2小時直達
由長江沿岸鐵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管理的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東起宜昌市,向西經(jīng)長陽、五峰、鶴峰、恩施、利川至重慶市涪陵區(qū),該項目新建正線長度約470公里,其中湖北省境內(nèi)約330公里,預計于2030年建成。
宜涪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沿江高鐵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宜昌至重慶的出行時間將由原來的4至5小時壓縮到2小時左右,極大便利沿線人民群眾出行,對于完善長江經(jīng)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 王柳欽 通訊員 曹雪 張靜 徐洪江(圖片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