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現存第二大古橋七橋甕出現裂縫。
明代古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橋甕“生脖了。檢測中發(fā)現,橋身外側巨型條石上蔓延著裂縫,最寬達到1厘米。文物部門調查認為,早年間車輛在橋面上碾壓,鋪地磚形成裂縫,雨水鉆入,使內部夯土如海綿膨脹,向外撐開。這一變化肉眼難以識別,但古橋著實受了“內傷”。
病因在2008年前就已經埋下
今天的七橋甕,因濕地公園和花鳥魚蟲市場為市民熟知。明代古橋位于公園的西端,銜接中和橋路。2008年10月,七橋甕接受“大手術”:更換了橋欄,重鋪橋面,現在展現在市民、游客面前的七橋甕,就是術后的樣子。即使大修,七橋甕仍保留了橋身、橋墩、石刻獸首,以及在枯水期會從水面“露臉”的獸形石質分水器等明代原物,加之近90米長、寬13米的可觀體量,2013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之前,七橋甕上是可以開車的。“因地處交通要道,人流、車流量巨大。”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負責人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這對橋體的損害非常嚴重,因為古橋不能承受現代的大型機動車。車來車往,橋面鋪磚就會開裂,更嚴重的是內部結構就會受損。記者看到,目前橋頭已經豎立圍擋。空隙寬度只能供行人、自行車、摩托車通過,大型機動車禁行。
條石上裂縫像枝丫般蔓延
市文物部門在檢測橋梁時發(fā)現,古橋橋墩的側壁上出現了眾多裂縫,其分布如枝丫,蔓延在條石上,最寬約1厘米的裂縫。文物部門調查認為,這些裂縫可能是橋體內部夯土進水膨脹所致。據介紹,七橋甕并非完全由青石構成,而是一座“土芯橋”,橋墩內部由夯土所筑。青石橋面此前在車輛的長期碾壓下產生裂縫,便會出現滲水狀況。滲水后,橋體內部的夯土進水膨脹,擠壓側壁,造成了側壁的傾斜和裂縫。
“這種情況雖然肉眼看不出來,但其擴張力是非常大的,如果現在不采取措施,裂縫會越來越多,對橋梁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
修繕期間,七橋甕會暫時封閉
記者了解到,2008年“大手術”后至今,7年間七橋甕再未經歷修繕。目前,針對側壁的開裂情況,市文物部門正在制定方案,在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之后,進行維修。“我們大致的想法是,對橋面的現代鋪磚進行更換,基本上要消滅裂縫,杜絕滲水的情況。”針對這份保護計劃,國家文物局也在官網公布了修改意見:要采用最小干預原則,避免過度保護。
據介紹,在正式修繕時,將對橋面進行圍擋。屆時,七橋甕將暫時封閉。市民、游客進入濕地公園,可能只能走東側的大門了。
鏈接
七橋甕在南京的古橋中排第二
七橋甕于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建成,比重修的盧溝橋還要早4年,西南是大教場(現在被稱為大校場),是明朝練軍的地方。向西北幾里地,則是守衛(wèi)明孝陵的孝陵衛(wèi)。位于這兩處之間的七橋甕,自然是防務要沖。
太平天國時期,清軍兩度在孝陵衛(wèi)附近設置江南大營,作為圍攻天京的根據地。為此太平軍也在七橋甕附近構筑8座軍事堡壘,與清軍多次在此激戰(zhàn)。1911年辛亥革命時,江浙聯(lián)軍還曾在這里大敗清軍。
七橋甕的“甕”,指的是這座橋有七個橋孔,全長89.6米,在南京的古橋中排第二。第一是位于溧水區(qū)的蒲塘橋,長91.3米,有九個孔,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同樣在2013年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