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中國“反腐”研究與歐美并跑港珠澳大橋壽命可達120年
2017-05-03 
        中新社記者張素

        世界腐蝕組織主席、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恩厚,一直走在“反腐”路上。

        他介紹,中國目前對腐蝕的基礎研究已達到與歐美發(fā)達國家并跑的水平,自主攻克了多種控制腐蝕的方法。正在建設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就采用“涂料+陰極保護+原位監(jiān)測”三重方法,最大程度降低海水與橋體金屬材料間的電化學反應速率,使橋梁設計壽命達到120年。

        腐蝕指“材料與所處環(huán)境介質(zhì)發(fā)生化學或電化學作用,導致材料發(fā)生變質(zhì)和破壞”。韓恩厚深知個中危害。他說,腐蝕無聲無息地侵入人們生活,把材料變?yōu)閺U料,讓裝備提前報廢,甚至影響人體健康。

        據(jù)統(tǒng)計,只需90秒,全球就有1噸鋼鐵被腐蝕成鐵銹?!吨袊g調(diào)查報告》顯示,中國每年為腐蝕付出的成本約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5%,大于當年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總和。

        中國科學家細分各領域的腐蝕代價,發(fā)現(xiàn)高速公路、橋梁、建筑等基礎設施受侵害程度最重,約占44%。其余是石油化工占22%,機械行業(yè)和交通運輸各占13%,能源領域占8%。

        韓恩厚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列出一組觸目驚心的事例。2001年,四川宜賓市南門大橋僅使用11年就發(fā)生斷裂,原因是承重鋼纜被腐蝕;2013年,青島石油管道被腐蝕,導致泄漏并引起爆炸,62人死亡、136人受傷,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7.5億元人民幣。

        讓科學家痛心的是,當前至少30%的腐蝕可被治理,即通過科普、研究與技術應用實現(xiàn)“降低損失、降低消耗、降低污染”。

        5月2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由起重船“振華30”吊裝進入海底。港珠澳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通道。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

        韓恩厚說,經(jīng)過近40年努力,中國自主研發(fā)的納米復合涂料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飛機、電網(wǎng)、大型船舶等工程中對抗腐蝕。

        “但在將先進的防治技術應用于實際生產(chǎn)方面,中國和歐美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表n恩厚坦言,研究成果的產(chǎn)業(yè)化過程往往取決于企業(yè)的積極性,“對于一些周期長、見效慢的產(chǎn)品,企業(yè)不愿意多投入,也不太關心推廣防腐新技術”。

        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研究員劉福春說,腐蝕情況“因地而異”,比如新加坡氣溫高、鹽霧高、濕度大,就不能把傳統(tǒng)高鐵涂料防腐技術簡單照搬過去。

        科學家們呼吁,治理腐蝕不容易,又涉及環(huán)境保護、社會資源等諸多公共利益,政府部門應積極參與進來,通過政策扶植推動企業(yè)運用防腐新技術。

        圖為5月2日凌晨,夜色下的世界最大起重船“振華30”燈火通明,為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進行吊裝前的準備。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

        不久前,韓恩厚利用第九個“世界腐蝕日”的機會向2000余名公眾講解腐蝕知識,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還與遼寧省科技廳舉辦金屬腐蝕領域科技成果專題對接會,讓科研人員與裝備制造企業(yè)、發(fā)電廠、輸變電網(wǎng)、鐵路、油氣開發(fā)等行業(yè)人員交流,提供解決方案。

        除了“反腐”,科學家們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設計出以鎂、鋅等活潑金屬元素制成的、對人體無害的可降解骨內(nèi)固定器。這些固定器將在患者康復后會自動被人的體液腐蝕,免去患者經(jīng)歷二次手術取出器件的痛苦。

        “隨著時間推移,腐蝕問題將陸續(xù)暴露出來。當下強調(diào)“腐蝕”,就是要讓社會公眾都來關注,讓政府更加重視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防腐,用較少的投入去降低腐蝕的損失,造福千秋萬代。”韓恩厚說。(完)

        (原標題:中國“反腐”研究與歐美并跑港珠澳大橋壽命可達120年)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