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半小時主城”的重要工程――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由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設計,于2006年09月25日通車。
復線橋包括北引道、正橋、南橋頭立交、黃葛渡立交。正橋部分為現(xiàn)有的石板坡大橋,修建于1981年,其跨徑布置為86.5+4×138+156+174+104.5m,每一跨的跨中均設有30m跨的掛梁。是當時重慶唯一的一座跨江大橋。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選擇位于老橋的上游側,兩橋中心線之間相距25m。距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1.2km。經(jīng)過通航論證分析,中間156m和174m跨之間的橋墩不能再設,這就使主跨跨徑達到了330m。全橋長1137.17m。
結構體系采用長聯(lián)大跨徑砼剛構-連續(xù)混合梁橋,橋跨布置為87.75+4×138+330+133.75m,梁總長1103.5m全橋除主跨330m中部有108m鋼梁外,其他均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單向四車道,橋面全寬19m。
復線橋采用豎直腹板箱形截面。底板寬9.0m,頂板寬19m。兩側翼緣寬5m。在第一、二、三跨,梁高由橋臺、跨中的3m漸變至根部的8m;第四跨梁高從3號墩附近的8m,逐漸變化至中跨處的5m,余下梁段均為5m等高;第五跨梁高從4號墩處的5m漸變至5號墩處的16m;主跨梁高從根部的16m漸變至中跨的4.5m;第七跨梁高由橋墩處的16m漸變至橋臺處的5m。
鋼箱梁橋面采用正交異性板,板厚18mm,下設8mm的加勁肋,間距640mm。鋼結構依據(jù)最新的AASHTO規(guī)范進行細部設計。
石板坡復線橋體外索體外設置在P5、P7的0號塊之間,即330m主跨。體外索線形設計以后期下?lián)锨€為基本參照準繩。體外索線形的布置特點是:盡量簡化線形,減少轉向裝置,有利于簡化結構構造、方便施工和提高體外索使用效率;體外索每一處轉折角度較小并盡量靠近箱梁加腋處布置,使轉向器受力和構造簡單化。
該橋在施工中,開創(chuàng)了國內多個“首次”。
1.在梁橋上首次采用鋼-混凝土接頭;該接頭位于正、負彎矩交替作用區(qū),通過巧妙地設計使在較短的距離內實現(xiàn)了鋼箱梁到混凝土梁力的平順傳遞;并制作1:1.5的接頭模型,進行靜力和疲勞性能的試驗研究,確認構造的合理及結構的安全性;
2.在國內首次采用鋼箱梁整體自浮方式運輸,從制造地武漢要通過葛洲壩和三峽大壩,通過船隊的不同組合和周密策劃,順利運抵重慶。
3.本橋鋼箱梁長103m、寬19m、重1400t,在橋位處鋼箱梁作業(yè)區(qū)位于川江主航道,水流深度快,鋼箱梁需水平旋轉90o并與水流方向垂直,其旋轉、定位施工技術均為國內首次。
4.實施了旋轉抬頭、平行上升、再恢復水平的鋼箱梁吊裝出水方案,消除了平行出水增加的數(shù)值較大的吸附力,保證了主體結構的安全。該方法在全國首次采用。